贞观十二年,魏征见唐太宗逐渐怠惰,懒于政事,追求奢靡,便奏上《十渐不克终疏》,在里面详细列举了唐太宗执政之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,并直言太宗要“在宴安则思后患,防壅蔽则思延纳,疾谗邪则思正己。”有同僚提醒魏征给皇上提意见时委婉点,魏征曰:“如此,非魏征也。”《世说新语》记载:东晋年间,权臣桓温问与自己齐名的殷侯:“卿何如我?”殷侯回答:“我与我周旋久。宁作我!”不论是魏征的“如此,非魏征也”,还是殷侯的“宁作我”,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:在处事风格和事业追求上,只有保持独一无二的自己,才不会成为“他人的复制品”。
1927 年 10 月,毛泽东带领部队长途行军上井冈山,有的战士因粮食得不到补给十分饥饿,挖了老百姓田地里几个红薯吃。毛泽东非常清楚,革命军队要在井冈山站稳脚跟,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,必须做到秋毫无犯。他让人在红薯地里插上竹牌,上写:因我军肚子饿了,为了充饥,把你的红薯吃了,违反了纪律。现在把两块钱留下,请收下。
东汉时期,杨震任东莱太守时,好友王密为报答提携之情深夜怀金相赠,并说“暮夜无知者”。但杨震义正词严驳斥道: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何谓无知?”一身清廉的杨震后官至三公,“四知拒金”的典故也世代传为佳话。清朝廉吏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,为谢绝各方馈赠,专门写了一篇《却赠檄文》,其中最广为传诵的两句便是: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”。张伯行一生清廉为官,两袖清风,康熙皇帝评价其“操守为天下第一”,广为百姓传诵。
明朝有个叫李汰的主考官,有一次考生私下贿赂他,他斩钉截铁地说:“这一回由我主持考试,金钱是打不开通路的,你把银子收起来,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试上吧。”第二天,他命人悬出一副大匾,上书:“义利源头识颇真,黄金难换腐儒心。莫言暮夜无知者,须知乾坤有鬼神。”反思一些领导干部违规违纪,甚至走向违法犯罪深渊,都是侥幸心理作祟,总认为做事很隐蔽,手段很高明,不会出问题。
美国作家马尔科姆·格拉威德尔提出:“人们眼中的天才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 万个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者成为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”卓越不能靠走捷径,非凡的人不苟且。“时代楷模”钟扬推崇并力行“一万小时定律”,视事业重于生命,一生心系西藏、情系植物学研究,即使病倒了,想的还是工作。他用 53 岁的人生,做了一般人 100 岁都做不完的事情。这说明,锲而不舍是做事之本,坚持不懈是成功之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