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同志当年曾引用一首咏泥神的诗来给官僚主义者画像:一声不响,二目无光,三餐不食,四肢无力,五官不正,六亲无靠,七窍不通,八面威风,久坐不动,十分无用。他尖锐地把官僚主义称作“反人民的作风”,大声疾呼“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,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”。
数学大师陈省身常对人说,自己只会做一件事,就是研究数学。他要求自己“一生做好一件事”,把尘世中的浮嚣之声摒绝于外,把生命能量在数学研究领域发挥到了极致。2017年 1 月 8 日,80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说:“我一辈子做一件事,就是火炸药的研究,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,我必须完成好。”南仁东是我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首席科学家、总工程师,这项工程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 22 年。他说,20 多年自己只做了这一件事。这位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“天眼巨匠”,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。
75岁高龄登上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的赵忠贤,他“坐得住、钻得进、研得深”,50 年如一日从事超导研究。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之路上,他“热的时候坚持,冷的时候也坚持”,一辈子就干一件事,终于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。他常对年轻人说,“你们别像穆桂英一样,身上插好多旗子,做事情要集中一点,不要精力太分散,不要选太多,这个也干那个也干”“要选一个坚持十年,扎下根去,才能枝繁叶茂”。
雍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勤政之君,对百官也作同样要求。《清稗类钞》中记载,刑部大门曾悬挂一块匾额,雍正悄悄派人取了下来,刑部大臣无人知晓。御门听政之日,雍正问刑部:“你部有无匾额?”刑部大臣回答:“有,大门上挂着呢。”听罢,雍正命人将匾额抬出来,训诫道:“匾额在这已经很久了,你们竟未察觉,可见平日里很少入署、疏于公务。”这里,雍正训诫的就是庸政懒政、在位不为的坏习气。与庸政懒政相对的,是勤勉尽责。徐勉曾在梁武帝帐下“参掌军书”,为了不延误军机,他往往要隔几十天才回家一次,家犬对主人陌生了,每次见了都狂吠不止。高颎任隋朝仆射,每日卧床之前都在床边置一盘粉,琢磨好一件公事,就写在上面,天亮之后抄录下来,“入朝行之”。这些官员,都因勤政而青史留名。这则故事告诉我们,每一个职位,都是一副担子;每一个职务,都是一份责任。
北宋王安石曾担任鄞县知县,在短短 3 年任期内,满怀济民之志,躬身践行亲民之道。据《鄞县经游记》一书记载,王安石一上任就开始实地考察兴修水利的情况,用十余天时间在基层走访,“凡东西十有四乡,乡之民毕已受事”,才打道回府。走访期间,王安石为了不扰民,夜晚都宿于寺庙。实地考察后,王安石随即上书两浙转运使,陈述水利之要,制定治水规划,并带领民众疏浚川渠,从治水入手为鄞县人民解除困扰多年的旱灾之苦,此后更是在任上推行了平抑物价、创建县学等诸多利民之举。王安石亲民,鄞县人民对其亦是念念不忘,时至今日,当地仍留有实圣庙、荆国公祠等多处缅怀他的遗迹。
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,顶住压力办利民之事,疏浚西湖、建成“苏堤”,为世人所熟知。鲜为人知的是,他在山东登州(今蓬莱市)只当了短短 5 天的知府太守公,也有了不起的政绩。据《登州府志》记载,苏东坡于元丰八年(1085 年)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任职,二十日又奉旨回京任礼部郎中,实际在登州只做了 5 天的地方官,却为百姓办了两件实事,即向朝廷连递《登州召还议水军状》和《乞罢登莱榷盐状》两道奏折,获准后对当地经济发展、民生改善和边防巩固,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