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9 年,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,周总理到北京饭店参加小组会议。他的车驶到饭店门口时,工作人员要求前面的车立即让路。总理下车后,批评那名同志:“快去把人家请回来,我是代表,人家也是代表呀!”1972年 4 月,周总理陪同外宾到广州参观,突然下起了雨。有人赶忙过来给他撑伞,周总理说:“不要打伞了,快放下!”他指着欢送的群众说:“几千人都在淋,我就不能淋了吗?我不能特殊!”
彭德怀善听劝言、乐听真话,是因为他有知错就改的自省精神和坦荡的胸襟。1945 年延安华北工作座谈会,他欣然说:“在太行高级干部会议上批评我的几个问题,我当时没有答复,经过反复思考,认为讲得有道理,批评是对的,我完全接受。”1961 年隆冬时节,63 岁的彭德怀回到湖南老家开展农村调查,历时 50 多天,先后接触了 2000 多名群众和干部,调查了 7 个公社和 10 多个大队的情况。5 份调研报告形成后,彭德怀的侄儿劝他不要向上级反映。“我吃了人民的饭,就要为人民做事,替人民说话。”面对侄儿的再三劝阻,他毅然决然,“有话我还要说!”
曾国藩天性乐于交往、喜欢热闹,到京城的头两年,他每天都“四出征逐”,走东家串西家,酒食宴饮,穷侃雄谈,下棋听戏。后来他在日记中对此作了反省,责备自己“宴起”“无恒”“太爱出门”。此外,对自己听不进不同意见、修养不佳、自矜自夸等缺点,他也一一作了反省。通过加强自省,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克服,通过记日记的方式对过失和错误进行反思,对自己的不端行为进行自我批判和校正,最终成为晚清的中兴名臣。
1942 年 2 月 1 日,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《整顿党的作风》的讲话,在谈到党内存在的“学风”“党风”“文风”有些不正时,说:“这些作风不正,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,满天都是。主观主义、宗派主义、党八股,现在已不是占统治地位的作风了,这不过是一股逆风,一股歪风,是从防空洞里跑出来的。但是我们党内还有这样的一种风,是不好的。我们要把产生这种歪风的洞塞死。我们全党都要来做这个塞洞工作,我们党校也要做这个工作。”从而形象地说明了“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、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、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”的必要性。
刘少奇始终坚持廉洁奉公、无私奉献,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,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。外出工作时,刘少奇总是同身边的工作人员“约法三章”:不请客,不迎送,不准向地方提任何要求和接受任何礼物。1956 年 3 月,刘振德被调到刘少奇办公室当秘书。到任那天,刘少奇就找他谈话,谈到工作问题时,刘少奇便与他“约法三章”。刘少奇说:“到我这里工作,第一,要如实地向我反映情况,要说老实话,办老实事。凡是经过我办的、要请示我的事情,你们不要自作主张;对外要如实地传达我的意见、我的话;不要以我的名义干其他个人的、别的事情。第二,你过去长期做机要工作,保守机密这一点你是懂得的。在这里工作,有些事知道得早一点、多一点,不能搞小道消息,对谁也一样,包括我的孩子,都一样。”在谈到“孩子”两个字时,刘少奇还特别加重了语气。刘少奇接着说:“第三,对外联系,传达我的意见,或人家打电话来,要注意态度和蔼、谦虚、礼貌,不能盛气凌人。要埋头苦干,夹着尾巴做人。处理问题要及时,要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,轻重缓急要安排好。”刘少奇的“约法三章”全面而细致,甚至连接电话的语气都包括在内,可见刘少奇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之严格。刘少奇正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,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。
晋代人吴隐之被派往广州任太守,在城外见一池泉水名为“贪泉”,当地人相传饮用此水后,即使廉洁之人也会贪婪成性。吴隐之听闻此事,不以为然,特意去贪泉酌而饮之,并赋诗一首:“古人云此水,一歃怀千金。试使夷齐饮,终当不易心。”以古代贤臣伯夷、叔齐宁可饿死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自励。吴隐之到任后,事事处处廉洁奉公、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,始终保持清廉本色,他饮贪泉而不贪的故事也一直被传为佳话。